臺灣漫畫受日本漫畫影響很深,早期發展也受到當時諷刺漫畫全球性交流的影響而發行《臺灣潑克》期刊,但臺灣作家的本土意識與鄉土 情感,使得漫畫創作多了地方色彩與人文情懷。1935年雞籠生出版《雞籠生漫畫集》,內容充滿美國漫畫的影子,被視為臺灣第一個出書的 漫畫家。戰後臺灣漫畫發展主要有兩個方向:一是受政治影響的諷刺漫畫,二是以消遣娛樂為目的的連環圖畫與連環漫畫。

1945年「新高漫畫集團」與黃金穗等人合資創辦了《新新》月刊,在月刊中有兩頁時事漫畫記錄了當時戰後的混亂現象,成為臺灣漫畫史上 重量級的歷史遺產。戰後,中國的連環圖畫也在臺灣流行一陣子,稱之為上海本。1946年出現臺灣第一本創作的連環圖畫—王朝宗的長篇 漫畫《水滸傳》第一集。然而至1950年代,中國連環圖畫一成不變的格式已無法吸引讀者的興趣,當連環圖畫不再輸入臺灣時,才開始真正的 有本土的創作與出版。連環圖畫及連環漫畫兩者間具有傳承的關係,連環圖畫影響了以兒童為對象的連環漫畫內容取向。1953年《學友》的發行對兒童漫畫影響 甚鉅,劉興欽、黃晁明、黃鶯等漫畫家也投入創作。《學友》掀起了漫畫連載風潮,帶動兒童漫畫刊物的興盛。1958年後,漫畫誌全臺已超過 20多種,成為臺灣漫畫重要的舞臺。當時受歡迎的漫畫包括葉宏甲在《漫畫大王》創作的「諸葛四郎」;劉興欽在《模範少年》發表的「阿三哥」等。

《雞籠生所繪農村漫畫》
圖片來源:裝飾雜誌網站
《學友》
圖片來源:巴哈姆特網站
葉宏甲所繪諸葛四郎
圖片來源:《臺灣漫畫史特展》p.62
劉興欽所繪阿三哥
圖片來源:巴哈姆特網站

此時期最重要者為單行本的崛起,以及影響臺灣漫畫發展甚深的「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」。 1960年文昌出版社邀請漫畫家以一日一書推出《天下第二人》、《武林末日記》、《怪手書生》、《血龍傳》等作品。1962年范藝南 (本名范萬楠)的《血魔劫》改裝成精裝本上市,在市場上引起一陣跟風。

1966年政府頒布「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」等法令審查制度,對怪力亂神的漫畫予以箝制,使得漫畫創作幾乎停擺,銷售也跌到谷底。 當時辦法規定「漫畫篇幅不超過一本雜誌百分之二十,不用送審」,漫畫出版社為逃避審查規定相繼出版《王子少年少女》、《模範少年少女》、 《中國少年》、《勇士》等兒童刊物。

《血魔劫》
圖片來源:《臺灣漫畫史特展》p.77
《武林末日記》
圖片來源:露天網站

國立編譯館的漫畫審查制度,導致臺灣漫畫家改行者眾,漫畫創作景況蕭條,於是政府於1975年開放日本漫畫送審。當時文昌出版社創辦以 日本漫畫為主要內容的《漫畫大王》刊物,漸漸帶動漫畫市場的活絡。

因著日本漫畫在臺灣市場大舉進佔及日本盜版漫畫的興起,漫畫家牛哥發起「漫畫清潔運動」,在1980年間炒熱了一段「漫畫論戰」。 「漫畫清潔運動」 使得臺灣本土漫畫的發展受到刺激,再加上黨外運動蓬勃的背景,使得Co.Co.(本名黃永楠)的評論漫畫在黨外雜誌崛起。

1983年報紙競爭白熱化,《中國時報》生活版刊登敖幼祥的漫畫《烏龍院》大受歡迎,也因此報紙紛紛開闢漫畫專欄,使得本土漫畫得到重新 發展的機會。1987年解除戒嚴,「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」走入歷史,臺灣漫畫又漸漸興起。

CoCo.政治漫畫
圖片來源:udn網站
《烏龍院》
圖片來源:露天網站

1992年,新著作權法通過,日本漫畫正式授權,漫畫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大增。《寶島少年》、《新少年快報》、《熱門漫畫TOP》等少年 漫畫週刊創刊,及至1996年已有20種漫畫雜誌授權創刊,雜誌的出刊量亦達到高峰。

1990年代前後臺灣新生代的漫畫家作品風格多元,各具特色,例如: Co.Co.、L.C.C. (本名羅慶忠)、魚夫(本名林奎佑) 以政治漫畫為大家 所熟知。蔡志忠的《莊子說》、《老子說》等作品,將諸子百家的經典漫畫化,成為暢銷書排行榜的常勝軍。鄭問的《刺客列傳》以水墨筆法 揮灑,更以《東周英雄傳》奪得「日本漫畫家協會漫畫賞」的優秀獎。朱德庸以特有的辛辣幽默方式來闡釋婚姻與家庭,代表作有《雙響砲》、 《澀女郎》等。以科幻作品見長的阿推,其歐式漫畫風格,分鏡、畫風獨一無二。開啟臺灣少女漫畫新風潮的游素蘭,則為工筆漫畫的代表。

1990年代末,根據金庸作品所改編的武俠漫畫成為漫畫出版的新熱潮,但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,多數漫畫書刊的銷售衰退。2000年後不少 出版社退出雜誌的舞臺,本土漫畫家也紛紛封筆,或轉戰電玩,或改畫動畫,造成漫畫創作產業人才的流失。

在全球出版不景氣的情況下,臺灣漫畫必須更努力地尋求生路。近年來,臺灣漫畫創作產生了更多跨界與數位化合作的可能,而隨著思想開放 民主化,創作者在內容上也勇於表達各種議題,紛紛凸顯出多元化與在地化的特色。

蔡志忠所繪《莊子說》
圖片來源:《臺灣漫畫史特展》p.110
朱德庸所繪《雙響炮》
圖片來源:《臺灣漫畫史特展》p.111
阿推所繪《風竹城》
圖片來源:kknews網站
游素蘭所繪《傾國怨伶》
圖片來源:《臺灣漫畫史特展》p.122

參考書目
劉瑤君(2012)。《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研究-以社會批判為中心》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,未出版,臺北市。
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(2000)。《臺灣漫畫史特展》。臺北市:史博館。